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多重背景,以真诚地、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解读来访者的内心与行为。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同感来访者的感受、尊重来访者的情感,让来访者感受到安全、接纳、平等、尊重的咨询氛围,陪伴来访者一起走过迷茫低谷。
最近,一位母亲向我哭诉:"孩子每天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书本都碰都不碰,我该怎么说他都不听。"这让我想起无数个相似的场景,当学业成绩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当"不努力"被当作万能借口,那些躲在书桌后的少年,正在用沉默对抗着看不见的压力。他们不是不想学习,而是被某种更深层的情绪困住了脚步。
上周遇到的15岁小宇,是典型的"假性厌学"案例。他总说对数学没兴趣,却在偷偷补习时表现出惊人的专注。父母发现他成绩下滑后,立即报了各种补习班,却忽略了他偷偷在房间角落写的日记:"妈妈说我成绩不好,爸爸说我不争气,可他们有没有想过,我其实很害怕考不好?"这种被误解的恐惧,最终演变成了对学习的全面抗拒。
展开剩余43%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当我们在成绩表上焦虑时,或许该先问问自己:是否把孩子当成了实现梦想的工具?是否用"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他们表达真实的权利?那些看似叛逆的行为,往往是孩子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寻求关注和理解。就像小宇的案例,当父母真正放下成见,陪他聊了整整三个小时,才发现他害怕的不是数学,而是害怕被贴上"差生"的标签。
作为深耕青少年心理领域十年的咨询师,我见过太多被误读的"无心向学"。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总说"别人家的孩子"而自我否定,有的因长期被批评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更有的在完美主义的枷锁下逐渐丧失学习动力。这些看似懒散的行为背后,藏着被压抑的焦虑、迷茫和渴望被理解的孤独。
改变需要从看见开始。建议家长每天留出15分钟"无目的陪伴",放下手机,和孩子聊聊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可以尝试用"成长对话"替代说教,把"你要努力"换成"我们一起想办法";而孩子们,不妨试着把"我不行"换成"我需要帮助"。真正的教育不是强迫,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发布于:安徽省金富宝配资-配资炒股官网-靠谱配资平台-配资合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