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鬣蜥。郁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日,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在开展长鬣蜥专项调查中,取得一项重要成果:确认区内存在一个种群结构稳定、数量可观的长鬣蜥野生种群。
“长鬣蜥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次发现是同乐大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区将继续加强对这一珍贵物种的科学监测与保护力度,确保其栖息地的安全与稳定,守护好这一珍贵的“绿色瑰宝”。
南方日报记者 王谢思齐 通讯员 郁轩
长鬣蜥野生种群结构稳定、数量可观
2025年8月的一个夜晚,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溪流边,一束束手电光在林木间缓缓移动。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调查团队与同乐大山保护区管理处综合科考人员正在进行夜间调查。
展开剩余76%突然,一道绿褐色的身影映入眼帘——那是一条成年长鬣蜥,正安静地栖息在溪边的大树上。“发现了!”研究人员低声惊呼,迅速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珍贵时刻。
连续两天夜晚,团队在4公里长的样线上共观察到16条长鬣蜥,涵盖成体、亚成体和幼体不同年龄段。这一发现证实了同乐大山存在一个结构稳定、数量可观的长鬣蜥野生种群。
长鬣蜥俗称“中国水龙”,是我国体型较大的特有鬣蜥科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评为“易危”(VU),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这种物种对栖息地水质和森林质量要求极高,是森林溪流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此前,广东已有数年没有长鬣蜥的野外记录,长鬣蜥甚至一度被认为在郁南野外已经灭绝,直到2022年在同乐大山片区发现了一两条长鬣蜥的踪迹。
“如今这次发现令人振奋,确认了一个稳定种群,说明保护工作取得了实质成效。”调查团队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在保护区内开展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查团队还表示,长鬣蜥稳定种群的发现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它印证了同乐大山片区生态环境的优越性,证明该区域森林植被茂密、水源清洁、生态系统完整健康。其次,丰富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提升了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此外,该种群为研究长鬣蜥在粤西地区的分布、生态习性及种群动态提供了关键的科研基地。
同乐大山成粤西生物多样性宝库
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长鬣蜥的发现只是这个保护区丰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
自2020年11月开展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工作以来,保护区打开了科研监测工作的新局面。记录显示,该保护区不仅是长鬣蜥的家园,还是原鸡、豹猫、白鹇、红嘴相思鸟、画眉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原鸡是家鸡的野生祖先,对研究家禽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豹猫作为小型食肉动物,处于食物链上层,它们的出现表明保护区内食物链完整,生态系统健康。白鹇、红嘴相思鸟和画眉等鸟类则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多样性反映了栖息地的质量。
这些珍贵物种的相继发现,映射出同乐大山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保护区内森林茂密,溪流清澈,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逐年提升,这表明保护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面对诸多珍贵种群,保护区也面临着新的保护挑战。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梁水平表示:“我们需要加强巡护频次,完善保护措施,守护好这片珍贵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为粤西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保护区还将加大对周边村民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延伸
珍稀动物见证郁南生态建设成效
今年8月,郁南县建城镇东一村委梅花营村的田野间迎来一群特殊访客。近百只白鹭在稻田与河岸间轻盈起舞,或低空盘旋觅食,或驻足梳理羽毛,洁白的羽翼与碧水青山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和谐灵动的生态画卷。
“白鹭是‘吉祥鸟’,它们来了,说明咱们的家园更美了!”当地村民何先生边拍照边感慨道。白鹭对栖息环境要求严苛,被誉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此次大规模现身梅花营村,正是当地生态保护成效的直观体现。
据村民介绍,近年来梅花营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流清澈、稻田连片,为白鹭等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村民们也自发形成护鸟共识,不惊扰、不捕猎,为鸟类保留栖息空间。
郁南县作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近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推行河长制、加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种植生态林等措施,逐步修复水岸生态。数据显示,全县林地面积达213.01万亩,森林蓄积量846.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3.11%。
长鬣蜥稳定种群的发现和白鹭的“年年约”,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更是郁南县不断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探索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成果。在这些珍稀动物的见证下,郁南县正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发布于:广东省金富宝配资-配资炒股官网-靠谱配资平台-配资合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