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天城”的科技锋芒到火把节的千年星火,从建昌古城的青砖黛瓦到邛海湿地的候鸟翔集,当文化住进风景里,连脚步都变得有了温度,这便是文旅融合的奇妙之处 。近年来,西昌用政策的“力度”托举生态的“底色”,以文化的“厚度”涵养旅游的“温度”,让每一道风景都成为“此心安处”的乡愁,真正住进游客心里。
佘钢丨摄
1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 绘就生态画卷
“半城山水半城诗”是西昌最贴切的注脚。邛海如同高原遗落的宝石,34平方公里水域滋养着2万亩湿地,每年冬季,西伯利亚的红嘴鸥不远万里来此越冬,与晨练的市民共绘“人鸟和谐”的生态画卷。
展开剩余82%张元钧丨摄
海拔2317米的泸山不仅是天然氧吧,更是融合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与休闲体验的宝藏景点,被誉为“天南胜境”。松涛阵阵间藏着的千年古刹,山间步道串联起“松、风、水、月”四景,登顶可俯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壮阔。
佘钢丨摄
超300天日照与年均18℃的气温,让西昌成为“春天”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这里既有“晒秋”的田园诗意,也有冬季暖阳下的康养时光,“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殊荣,正是对这份“天赋”的最佳印证。
2
多维融合创新业态 文旅体验焕发新生
文化和旅游,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像光与影,少了哪一样,都构不成完整的画面。西昌深知,没有文化的旅游,好比捧着一本没有文字的画册,再精致的画面也读不出深层的意味。要让游客真正记住并爱上这座城市,仅凭自然风光是不够的。因此,西昌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非遗+民俗风情+生态资源”的多维融合模式,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新业态。
佘钢丨摄
在西昌,可以漫步在古城墙上,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可以走进非遗工坊,亲手体验彝族漆器、刺绣等传统技艺的魅力;可以参与彝族火把节等民俗活动,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更可以徜徉在邛海湿地公园,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江志华丨摄
从古城烟火到街景长卷,西昌的历史从不是博物馆标本,而是流动在街巷的生活美学。当游客在古城墙下听故事、唐园穿汉服、古村寻找“春暖花开”,带走的不仅是手信,更是一段与时光对话的记忆——这,便是“让风景住进心里”最好的诠释。
3
赛事活动引擎发力 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经济的支撑。因此,西昌正以“春赏花、夏避暑、秋赏月、冬暖阳”的全时魅力,将节庆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构建起“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文旅消费生态闭环,推动消费经济持续升温。
7月的西昌,每一寸空气都跳动着火焰的节奏。以“激情火把节·最炫民族风”为主题的20场活动中,航天大道狂欢夜创造了24.5万人“执火踏歌”的盛况。数据显示,整个火把节期间西昌接待游客279.9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1.63亿元。而火把节的炽热场景,恰是西昌“四季联动”文旅战略的生动注脚。
当然,这场夏日狂欢不止于“点火”,更在于“续火”。从建昌古城的“梦回明朝·光耀建昌灯会”到大石板古村“彝情定三生”婚俗体验等文旅活动,及州市配套发放的5000万元消费券精准撬动住宿、餐饮、景区全场景消费,形成了“白天观演、夜晚消费”的昼夜经济格局。
西昌的文旅智慧,在于将火把节的“单点爆发”转化为全年的“流量续航”。春季的邛海湿地,郁金香花园展与“约跑邛海·漂亮跑”赛事形成“花海+运动”组合拳,蓝花楹季打造“紫色经济带”;秋、冬的“暖阳文旅季”更串联起马拉松、戏剧节、烧烤节等IP,这些赛事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西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了西昌文旅消费的增长。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风景叠加”,而是以政策为帆、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让每一位游客在山水间邂逅诗意。这里的风景,早已超越了自然的馈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注脚——当游客带着故事离开,西昌,便真正住进了他们心里。
因此,下次出发时,不妨慢一点,去听一听风景背后的故事,去品一品舌尖上的文化,你会发现,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智慧与温情,早已悄悄住进了你的心里。毕竟,最好的旅行,从来都是让灵魂与文化撞个满怀。
发布于:北京市金富宝配资-配资炒股官网-靠谱配资平台-配资合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